“我觉得...我看出...”(罗7:21-23)
希腊哲学家泰勒斯 (Thales , 624–546 BC)指出:“生活中最困难的事,就是认识自己。”苏格拉底(Socrates, 470-399 BC)的教导更直截了当:“要认识你自己!”亚里士多德(Aristotle, 384-322 BC)断言说:“认识自己是一切智慧的开端。”其实,中国哲学家老子(571-471 BC)也有句名言:“知人者智,知己者明。”
罗马书第七章有一段著名的文字,显明了保罗对人的自我认识有着深刻的洞见:
15因为我所做的,我自己不明白。我所愿意的,我并不做;我所恨恶的,我反而去做...21我觉得有个律,就是我愿意行善的时候,就有恶缠着我。22因为,按着我里面的人,我喜欢上帝的律,23但我看出肢体中另有个律和我内心的律交战,把我掳去,使我附从那肢体中罪的律。 (罗7:15, 21-23)
关于这里的“我”到底指的是谁,很多神学家都争论不休,不过,我们先对这段文字作出简单的观察,看看这个“我”有什么特点。
一、知道那分裂的我
首先,保罗在第22节提到一个“里面的人”(inner being, inmost self)。这个词组(τὸν ἔσω ἄνθρωπον)还出现在以弗所书3:16:“以大能使你们内在的人刚强起来”(中标本)。在不同的语境中,这“里面的人”有不同的含义,不在这里详细讨论。
其次,这个“我”处在四分五裂、自相矛盾的失控状态,因为“我”不是故意做出违心的事,而是无法控制自己的肢体或者行为,所作所为甚至与自己的愿望相反。在现实生活中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人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或舌头。
第三,这个“我”对自己上述的状况有所觉知:“我”不仅觉知自己所做的,也知道自己所愿意的和恨恶的,还感受到那种灵与肉的交战。保罗用了两个动词表达“我”的觉知:“觉得”(21)和“看出”(23)。
最后,这个“我”是通过对自己的观察而获得上述觉知的。“觉得”(εὑρίσκω)原意是寻找后的“找到、发现”或未经寻找而意外地“遇见”,其喻意指藉着反省、观察、察验或研究而得心智方面的发现,而“看出”(βλέπω)原意是用眼睛看见,但也有心智上“认知、察觉、发觉”的意思。
二、观察那分裂的我
“观察自己”或“自我观察”是一个令很多人感到陌生的概念,但其实这是每个人都可以理解并进行的操练。为了方便理解和操练,可以把“自我观察”分解成三个步骤:想到自己、分配注意力和观察自己。
1、想到自己:将注意力转向自己
人在做事的时候,往往会把注意力放在所做的事上。例如:当人看电视的时候,注意力会在电视节目的内容上;当人开车的时候,注意力会在路面的交通情况和交通灯上。当人在与他人对话时情况会有所不同,因为这时人会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理解对方的言语上,同时也会自动地思考该如何作出回应。
其实,人可以把注意力从外界转回到自己身上,你可以现在就尝试一下...
当人的注意力完全在自己以外的时候,这人是处于“忘我”的状态。例如,一个人边吃饭边看电视剧,当剧情非常紧张或者动人时,那人的注意力完全被剧情抓住、忘记自己吃的是什么东西、什么味道了,这就是“忘我”。不过,紧张的剧情过去之后,那人好像松了一口气,把注意力转向自己和饭食,好像又“想到自己”在吃饭了。
人可以有意识地操练“想到自己”,就是不再将注意力投向自身以外的任何人或事、不再思考任何事,只是觉察、观察或体会。这是一种有意识的操练,是自我意志的行动。“想到自己”是自我观察的基础。
当你有意识地操练“想到自己”的时候,就会发现要常常想到自己并不容易。如果你有这样的体会,就会体悟到自己常常“忘记自己”;不过每一次当你意识到自己“忘记自己”的时候,其实就是你“想到自己”了。
操练一:1)在书桌对面的墙上或电脑屏幕的一角贴张字条,在字条上写“别太忘我!”2)在洗手间的镜子上贴张字条,在字条上写“你醒了吗?”3)在方向盘上贴张字条,在字条上写“保持警醒!”每当看到字条的时候,都把注意力转向自己。
2、分配注意力:不断地切换注意力
人的注意力一直是很忙碌地从一个对象跑到另一个对象上去。无论人是否很活跃,其注意力总是忙着对生活做出一连串的反应:人的思想、感觉、言语、行动、态度或意见,人的感觉如喜欢或不喜欢,人的心情或状态等,而这些常常占用了人所有的注意力。
然而,人可以一心二用,比如边喝水边看电视、边听音乐边做作业或边观察边作出反应。从理论上说,“一心二用”说的是人在同一时刻做两件事;然而,由于人的注意力在某个特定的时刻只能集中在一个对象上,所以“一心二用”的意思指某人的注意力在两个对象之间来回转换(Attention Switching)。
所以,人可以操练在做事的时候把自己的注意力在“所做的事”和“自己”之间不断地来回切换,这就是所谓的“分开注意力”或“分心”。其实,每个人每天都有很多机会可以进行这样的操练,但最初人还是很容易忘我。要像这样分开注意力需要有意识的努力。也就是说:人必须做出有意识的选择,并且刻意地分开注意力。不过,只要持之以恒地这样操练,就会发现:“想到自己”、让自己变得有意识的频率会越来越高。
其实,人可以在一瞬间极快地切换注意力的对象,而且几乎觉察不到这种切换的间隙,所以有人形象地把“切换”注意力说成“分配”注意力,并且建议:人把注意力的75%放在自己身上,只把25%放在所做的事上。
仅仅学会分开注意力并不能帮助人实现任何事,除非用那注意力操练自我观察。
操练二:1)在进行操练一时,尝试将注意力分配在自己和所做的事上,如边打字边记得自己、边洗漱边记得自己或边驾驶边记得自己。2)尝试扩大操练的范围,如边对话边想着自己、边吃饭边想着自己、边锻炼边想着自己等。
3、观察自己:把自己分为观察者和被观察者
当人分开注意力、把一部分注意力转向自己的时候,就是在正常的觉知以外建立了一个新的观察点或视点,也就把自己分成了“观察者的我”和“被观察者的我”,而这正是人自我观察的基础。例如,当一个人边吃饭边记住自己的时候,我们可以说:1)那人正在吃饭;2)那人(观察者)知道自己(被观察者)正在吃饭。这两者之间是有细微差别的:人吃饭的时候,注意力可以完全在自我之外,对自己的吃相毫无觉知;而当人知道自己正在吃饭时,其注意力有一部分在自己身上,这样就比较容易保持餐桌礼仪。
当人分配一部分注意力在自己身上,就能从某个视点看到自己外在的言行和内在的心理状态或行动,这就是自我观察。在观察自己的时候,要尝试看到自己在某一时刻的全部:情绪状态、思想、直觉、意图、姿势、行动、声调、面部表情等。
操练自我观察必须不断地调整、精化。重要的是必须在观察自己的时候不陷入消极的论断或评判。这不是说不要辨认出什么是对、什么是错,而是不要被卷入所观察到的事实。如果卷入了,人就失去了那个观察点,并且被卷入到一个情绪状态中,而这将妨碍其进步以及清晰观察的能力。
真诚、能够诚实地面对自己以及保持注意力的焦点,这些都是正确操练自我观察所需要的。人只有看到自己哪里出错了才能开始改变它,如果人对生命中妨碍自己成长的部分一无所知,就不可能改变。所以,你必须愿意观察你里面所有的一切,必须不断的、勤勉地、顽强地、真诚地、不加批评地操练自我观察。
操练三:1)在看到字条或听到电话铃声时开始观察自己;2)自己决定在当日的某个时刻(用闹钟提醒)或进行某个活动(如会议开始或进餐)时开始观察自己;3)在每天的生活中,一旦想到自己的时候就开始观察自己。
小结:记得自己、分开注意力和观察自己是一个过程的三个阶段。常常观察自己就能更多认识自己、提高自我觉知,而这是生命改变与成长的基础。